中国 - 中文
地区 / 语言
德国总部
土耳其
美国
孟加拉
印度
中国
中文
schließen

行业资讯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一杯热咖啡或喝出25000个微塑料?日常中的微塑料隐形危害,90%的人不知道

一杯热咖啡或喝出25000个微塑料?日常中的微塑料隐形危害,90%的人不知道

发布日期:2025-10-29
25年7月,一项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的新研究令人担忧:人们吸入的微塑料碎片数量可能比过去的估计数多100倍。这些看不见的“隐形入侵者”无处不在——从我们的家居到汽车,室内外空气都已成为它们潜行的通道。这些微小颗粒能深入肺部,不仅引发氧化应激,更可能严重损害免疫系统及其他器官功能。研究作者表示:我们目之所及,都能发现微塑料。

微塑料已从环境潜入日常:我们正在“吃塑料”

长久以来,科学研究不断印证在自然环境中随处可见的微塑料踪迹:从珠穆朗玛峰到马里亚纳海沟。当提及“微塑料污染”,这不仅是远方的环境问题。事实上,微塑料早已悄悄渗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我们每天亲口“吃”下去的东西里。



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如婴儿奶瓶、湿巾、尼龙茶包、一次性饮料瓶、塑料餐具、塑料合成纤维衣服等,在高温或反复使用中都有可能释放微塑料,并被人体吸收,成为微塑料的隐形入口。

  • 一杯热饮,摄入2.5万个微塑料颗粒
    将85℃左右的热水倒入一次性纸杯中,15分钟后就会释放出约25,000个微塑料颗粒,以及氟化物、硝酸盐等多种可能有害的物质。如果你每天用一次性杯子喝三杯热饮(咖啡和茶),你就会摄入75,000个微米大小的微塑料、离子和重金属。
  • 一克口香糖,咀嚼600个微塑料颗粒
    美国化学会的研究指出,平均每克口香糖会释放出超过600个微塑料颗粒。一粒普通的口香糖重约2-6克,短短几分钟咀嚼后,就可能摄入数千个微塑料。
  • 一份塑料储物容器,释放数十亿微塑料颗粒
    内布拉斯加大学研究发现,塑料储物容器和可重复使用食品包装袋冷藏和室温储存时,在六个月内会向其容物中释放多达数十亿个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用微波炉加热后会导致食物中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释放量更高。

微塑料的暴露途径多种多样,包括食入、吸入和皮肤接触。这些塑料在人体内积聚,可能会导致慢性健康问题。尤其儿童更容易受到微塑料的有害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不仅是简单的塑料颗粒,还可能成为有害化学物质的“载体”。


警惕:微塑料与有害物质结合,产生1+1>2的危害

据伯明翰大学2024年12月发表于《环境污染》的研究,揭示了当微塑料和PFAS结合时,对水蚤的生物毒性显著增强。不仅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还会造成水蚤流产和后代数量减少。研究发现,其危害在生存、繁殖和生长等关键适应性特征中观察到59%的叠加作用和41%的协同作用。 


微塑料可以像磁铁一样吸引环境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潜在的有毒颗粒。包括重金属、多氯联苯(PCB)和全氟烷基物质(PFAS)。——特拉维夫大学博士Andrey Rubin

尽管公众对被“吃”下去的微塑料关注日益增强,但研究显示,纺织行业才是全球微塑料污染主要来源的“重灾区”。据统计,35%的海洋微塑料来自衣物纤维,远高于轮胎(28%)或塑料制品颗粒(0.3%)等其他来源。


纺织品不仅在使用和洗涤过程中会大量脱落微塑料,如涤纶羊毛夹克清洗一次就会释放出约1.7克的微塑料。在生产阶段,包括纺纱、织造、染色等每个环节中也在持续产生和释放微塑料颗粒。

  • 加州微塑料提案
    2025年6月,加州有毒物质控制部 (DTSC) 已提议将微塑料列为“更安全消费品 (SCP) 计划”下的“候选化学品清单”。一旦列入名单,微塑料的监管可能会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纺织品、服装、个人护理、包装、汽车、电子和建筑等。

海恩斯坦微纤维定量分析

作为微纤维联盟(TMC)的研究成员,海恩斯坦自2016年起便深耕于微纤维排放的研究。通过微纤维释放分析和测量结果,海恩斯坦提供可靠的数据帮助纺织企业优化产品可持续性以及改善微纤维释放量:

1、DIN SPEC 4872

用于测定纺织品洗涤时释放的纤维量、纤维在废水中的降解情况以及纤维残留物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并可反映受检纺织品的纤维脱落程度、生物降解率和潜在生态毒性。

2、海恩斯坦测试方法

可测定纺织面料的纤维脱落量,以及加工过程和废水中的纤维含量。

  • 01.

    动态图像分析法(DIA):海恩斯坦创新研发的动态图像分析(DIA)测试方法,可量化纤维的数量、长度分布以及相关属性(直径和形状)。

  • 02.

    其他测试方法:根据利兹大学/微纤维联盟(UoL/TMC)方法、安德玛DIN SPEC 19292、AATCC TM212或DIN EN ISO 4484-1,使用过滤法测量脱落材料质量。

热门标签
质量标签 大中华区实验室
申请认证
* *
* * *
* *